台灣曾經是電腦王國,憑著電腦周邊產業,年年創造出高所得年終獎金的話題,也造就了一批科技新貴。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轉眼不過十數年的光景,如今電腦產業反成為要求紓困的對象。過去默默耕耘的自行車業,現今卻成為今年年終的話題產業,筆者在意的並不只是自行車產業令人羡慕的高額分紅與福利,相反地,在業者多年來所累積的品牌經營以及技術製造等成果,政府是否真的將每一項新興產業發揮到最大的可能性?及產業背後所蘊含的周邊效應,是否將成為下一個台灣優勢的起點?
三十多年前當筆者還在美國運通基層工作的時候,接到一個由外籍總經理交付的任務,代表公司與台灣高爾夫球協會協調,美國運通將負責贊助亞洲職業高爾夫球公開巡迴賽舉辦前的職業業餘混合賽,個人則被指定擔任台灣籌備活動的總協商窗口。當時以我的層級只知道運通董事長是世界高球協會主席,所以運通贊助賽事,董事長本人且將特地到台灣來參加競技。事後等筆者對市場行銷觀念更成熟後才瞭解,藉著職業業餘混合賽的舉行,正是美國運通早期打入台灣上層社會重要的敲門磚。藉由世界公開賽前的邀請,自然就引進了世界級的高爾夫頂尖好手、在正式的職業賽之前提早暖身。美國運通藉著會前賽,除了多提供一筆獎金外,要求選手與美國運通邀請的商務貴賓一起配對參與比賽。因為能與世界一流選手同組比賽,還能吸引國際媒體報導,當時台灣上流社會爭相要求,無不將被邀出席視為無上榮譽。筆者由此學到「借力使力」,讓一個重要活動發揮它最大的邊際效益,算是行銷公關的無上法門。
回顧台灣的會展事業,二十年前電腦產業初興之時,當時配合世貿展館的成立,除了以電腦展搭配科技會議,加上當時台灣是文具、禮品,及運動器材,服裝、設計等各種產品國際代工製造的中心,台灣幾乎囊括亞洲最重要的專業展覽。當時甚至連比爾.蓋茲等世界級的各領域產業經營者都經常來台,台灣倍受國際矚目。筆者當時也曾大力向政府建言,我們應「借力使力」,認真藉由展覽市場發展台灣國際會議商機,並藉以提升專業水準,使台灣成為亞洲會議與展覽中心。遺憾的是,政府部門共識難成,我們始終停留在有展無會的情況,而且足足經過了二十年後才終於完成南港展覽中心,不幸的是好景不再,且鄰近城市早已迎頭趕上。台灣目前國際展覽業務大量萎縮,雖然臺北世貿展館表面上看依舊滿檔,取代的卻是太多無國際商機的國內展覽,錯失的除了商機,也包括使台灣成為國際會展重鎮的機會。
雖然如此,台灣仍有機會成為世界矚目焦點。就拿目前仍是世界最大自行車展來說,國際買家對台灣自行車成品、零組件以及周邊產品的研發與採購需求,當然是展覽與會的要件。尤其台灣近年來漸漸由高級自行車的供應者成為使用者,隨著台灣全島自行車旅遊環境如自行車步道、民宿串連等的逐步健全,已使台灣有條件成為世界先進社會最夯的旅遊目的地。如果我們能夠在展覽前數天規畫一場由花東到墾丁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同時邀請如路易.阿姆斯壯等國際好手前來參與,藉由會展與賽事結合,除了新產品介紹,也將國際媒體的鏡頭帶到花東的美麗風景,營造成全球自行車界的年度盛事,吸引全球矚目,一舉達成國際行銷的目的。而當國際的目光集中之時,無論是自行車品牌的經營、周邊產業的報導,甚至吸引來自亞洲與歐美旅客對台灣單車旅行的興趣,將對台灣的形象,觀光與行銷發揮最大的宣傳效果。
如何「借力使力」發揮台灣優勢,自行車賽、展組合雖只是一個範例,卻是政府可參考的新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