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0 中國時報
重新認識高雄學 王文誠(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
陳菊以一一一四票些微的票數,險勝黃俊英,入主高雄市長寶座,跌破台北列位看官的眼鏡。而我做為一位高雄人的貼近觀察,對高雄選戰詭譎與弔詭,卻不意外。
這次高雄的選舉本質上是階級之爭,即廣大勞動階級對抗中產階級的選戰,為候選人本身所承載的認同所動員,加上透過各式各樣媒體所支配的訊息網絡而交織建構。陳菊被前者所認同,各家民調則由後者中產階級所支配,選戰民調不準,因為開卡車的司機還在路上工作、工廠裡沒有受到勞基法保的員工還在加班、鐵工廠裡焊接工人、工地裡模板工人、船艙裡的漁民、原住民的勞動朋友們都還在喝著維士比提神、勞動當中。選舉結果,顯示高雄的中產階級結構還是相對薄弱。
弔詭之處在於,認同的力量不是在於所作所為,而由是什麼或相信什麼來組織意義。所以,高雄的勞動階級不選擇具有經濟、管理學能力的大學教授,而選擇這個階級所營造的認同。即,黃俊英中箭落馬,即非戰之罪,是認同的力量所動員。也就是說,這次高雄選舉結果,讓我們越來越清楚社會按網絡與自我間的兩極而重新結構。南部人有著台北人難以理解的騷動政治認同與認命,這是長期歷史脈絡。
而這個網絡形構,在民進黨高雄執行八年媒體操作。老國民黨幽靈,當權者對南部人政權統治,從過去「機關槍」到現在民進黨「鎂光燈」政策,建立迴異於台北的認同。讓台北人高雄人都相信高雄變美、愛河變美了。
實際上,高雄真的是變美了;卻只是,「鎂光燈」下的美。城市景觀反應在城市政治經濟鬥爭過程、以及我們社會的表現;然而,城市景觀的格局與尺度,並非只是在組織花草樹木、亭台樓閣。由於資訊落差、鎂光燈發展政策下,城市光廊並沒有照耀「後台」。
從熙來攘往的愛河河畔右岸往鹽埕埔看去,招牌零落,黑污建築,以及閒置了十年、二十年廢墟,佔領了鹽埕區天際線。愛河左岸,高樓背後,前金區在偌大街廓裡,綿密都市紋理,如後金里、林投里、國民里等,連消防車都無法進入的狹窄巷弄裡,無法趕上現代生活模式胡同,只剩許多老人及遊歷在外子女,等待政策的都市更新、或者新的土地使用方式。再往愛河中上游走,過了中華二路,愛河變了一條溶氧量零的臭水溝;原來,市政府在這個地方截斷愛河中上游污水,這些污水只有在下大雨時才會冒越閘門,往下游流出。所以,下游出海口的潮汐作用,讓近二十年的下水管工程成果在下游變成了宣傳「愛河」的政績樣版。這是當下曾是高雄最重要的商業區(鹽埕)、文教區(前金)、及新興發展區(左營凹子底)的「後台」景觀。
高雄學習起台北觀點,發展新經濟的新模式。例如,從國民黨時代規劃的「亞太營運中心」,到民進黨政府的「全球運籌中心」,企圖更大,擴大號召。給了口號,兩岸意識形態卻放在「前台」展示,配套措施的脫軌錯置,高雄人承擔「後台」唏噓,忘了經濟發展脈絡與路徑依賴的歷史限制。
高雄港是南部歷史與地理脈絡裡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但是「運量獨憔悴,高雄港排名倒退」反應了實況。二○○五年,相較於中國大陸港口貨櫃量以兩位數字的大幅成長,高雄港貨櫃量不進反退,貨櫃量二十年來,首次負成長二.五%,成為世界前二十名港口中,貨櫃量唯一減少的港口。這對南台灣的發展,是個重大的警訊!這個警訊同時也包括了,長期肩負台灣工業發展的重鎮,當下隨著全球產業位移,高雄步向後工業化城市,以及二○一六年年政府對高雄煉油總廠遷出高雄的承諾,遷出後影響十六萬勞工的家戶。
鎂光燈之外,城市生產方式的變遷即將劇烈地衝擊高雄經濟,城市生產的結果也將大尺度地轉化高雄景觀。選舉結束了,高雄仍需要具體的辦法與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