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來訪的兩岸新關係,被圓山、晶華飯店外面的抗議衝突壓縮得似乎不那麼重要;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的新聞,也被陳雲林的來訪而壓縮得遠不如預期的醒目;而一個英雄時代,也在歐巴馬形成的新未來憧憬之中,悄悄的消失,這個英雄便是落選人麥肯。
不是我喜歡炒冷飯或愛唱反調,儘管他年紀很大,儘管他落選,但麥肯真是個英雄。年輕時他是美國海軍攻擊機的飛行員,因為航艦上發生火災,他從座機內死裡逃生還忙著救同僚,受了不少傷。接著他在一九六七年駕駛A四天鷹式攻擊機參與轟炸北越的「滾雷行動」,遭飛彈擊落,先差點淹死在湖內,再被俘,送進被美軍戲稱為「河內希爾頓」的戰俘營。
這些只能說麥肯是個勇敢、盡職,也有點運氣不佳的軍人而已。在戰俘營的最初幾個月內,他不僅瘦了二十多公斤,而且頭髮全白,可見所受的身心煎熬程度。
當時他的父親擔任美軍太平洋指揮總部指揮官(後來升到四星上將,他祖父也是四星),北越表示願釋放麥肯表達善意,而且宣傳上想必會有極大 的效果,可是麥肯拒絕,要求其他同僚先被釋放他才肯接受這麼好的重獲自由機會。能想見當時麥肯多麼的掙扎,畢竟沒有一個人會寧可充好漢而繼續被關。何況那 時席維斯.史特龍仍在打拳擊,還沒搶進北越救美軍戰俘,灑他的第二滴血。
有個偉大的父親,使麥肯既有好處卻也有壞處,越共不會弄死他,卻也不讓他有好日子過,他試圖自殺都失敗,最後只得妥協的發表指責美國是戰爭凶手的自白,日後他誠懇的談起這段,他說:「每個人都有忍耐極限,我已經到達了。」
這是我認為麥肯真是個英雄的另一原因,他沒有為「叛國說」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說出實話。那年他才三十二歲。被關了五年半,麥肯才在一九七三年獲釋,不過白髮和舊傷始終跟著他。
如此了不起英雄,在這次選戰中照樣失利,我想,這代表了舊時代下的英雄主義,抵不過新時代的未來主義者。所有的人都期待未來,而不得不捨棄美好的過去。因此我覺得美國會在這波的經濟風暴中再站起來,華爾街的裁員在平靜中進行,新的力量正快速的凝聚。也希望我們的台灣能同樣的望向未來,兩岸關係的道路很險惡很坎坷,但總是迎向未來,美好的革命只能留在偉大的過去,否則我們會在新的時代裡落後,呼天喊地也不會有人出手援救。
向麥肯敬禮,他仍然是英雄,他的時代也仍然值得尊敬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