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5061600347,00.html



2005.06.16  中國時報

淹水 是政治問題

李鴻源(作者為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颱風季節還沒到,今年的第一場豪雨已經讓嘉南地區再度變成水鄉澤國,淹水成為全台灣民眾的夢靨。更重要的是,現在台灣一下雨就淹水的主因,並不是洪水氾濫成災,而是因為區域排水工程完成率太低,水排不出去以致一下雨就淹水。台灣的水利工程堤防的完成率幾乎達到九成以上,所以近年來的淹水很少從河道氾濫出來的,而是區域排水的容量不足所造成。



然而,長久以來區域排水工程卻因為吃力不討好,常常成為短期政治利益考量下的犧牲品。行政院準備編列八年八百億的特別預算來防洪治水,立意雖佳,但如果深究台灣區域排水長期遭到忽略的事實,卻也同時突顯政府決策的短視及無能,解決台灣淹水問題的良方不在水利技術,而是應該重新檢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權責劃分,重新調整政府的決策模式,台灣淹水,根本是政治問題!

區域排水一直是縣市政府的權責,以往省府水利處的年平均預算大概在三百億到四百億之譜,到二○○○年時預算更高達六百億,其中每年編列八十億到一百億的預算補助各縣市政府專款專用,進行區域排水工程。如果地方沒有專業人才及施工設計能力,則由省水利處進行協助,因此水利單位可以掌控全台灣區域排水的工程進度及品質。精省後,水利署的預算剩下一八○億,從二○○三年起水利署的區域排水預算更刪減到只有十億,其他則改由地方縣市政府自行編列。這十億用來救災修繕都不夠,遑論要進行新工程,而台灣近年來年年淹水的情況日益惡化,則徹底顯示各縣市區域排水工程根本沒有落實執行。



區域排水工程是長期計畫、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挖馬路、埋地下管線最容易引起民怨。試問如果一個政治人物提出長達十年、年年在你家門口挖馬路、埋管線的區域排水工程改善計畫,會有選票嗎?能當選嗎?於是區域排水工程就成為民意掛帥、短期政治利益考量下的犧牲品。數字會說話,五年前區域排水工程的完成率只有百分之三十,現在完成也只有三十。



行政院提出八年八百億的特別預算要治水防洪,當然是好事值得鼓勵,但關鍵在這筆錢不應該以特別預算來處理,而是應該編列到水利署的正常預算中,讓水利署能夠依照行政程序有權力來監控地方將這筆錢專款專用,能夠有計畫、有優先順序的來改善區域排水的問題。如果以特別預算來處理,不但無法精準掌控預算、執行單位權責不清、立法院也無法有效監督,讓人疑慮,這些錢是不是真的給水利單位進行工程還是被地方拿去綁樁?



現在八年八百億的預算,就像讓一個人過去三天都沒吃東西,現在卻一次要他吃下八頓飯,這樣簡化思考的邏輯及決策方向都是不對的!目前政府組織的決策及執行單位有嚴重的落差,才是最根本要解決的問題。水利署空有水利人才及專業能力,卻無法在攸關民眾淹水困境的區域排水工程上使力,淹水的時候民眾怪水利單位辦事不力,卻不知道他們連收爛攤子的立場都沒有。



台灣的區域排水造成水患不斷就像慢性病,沒有特效藥,就是得一年一年扎實編預算進行工程,這需要一套專業的策略及人才來用心執行,雖然不能保證馬上不淹水,但情況一定會改善,而在進行區域排水的同時,還要考量到都市開發的速度。舉例來說,北台灣已經有每年缺水四億噸的危機,但桃園科學園區卻仍積極招商,把一個科學園區建立在有四億噸缺水潛力的地區,未來過度開發的結果,缺水將是可以預見的困境。



水利工程是百年大計,照現行的政府組織架構及權責劃分繼續便宜行事,過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我們仍將泡在水中討論同樣的問題。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