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重陷於藍色憂鬱
【經濟日報/記者 林淑媛】
2007.01.27 02:48 am
SARS風暴後,整整三年七個月景氣燈號都沒有陷入「藍色憂鬱」,不過,昨日經建會的統計結果一出,許久不見的藍燈赫然出現,讓外界頗為震驚。
事實上,去年年底股市相當熱絡,房市表現也不錯,很難讓人把當下的經濟景氣與衰退連結。試想,民國92年4、5月SARS期間,人心惶惶,戴著口罩出門上班,電影院、百貨公司、餐廳等商業活動幾乎停滯,這種情況的藍燈與現在的藍燈,主觀感受上可說天差地別。
但為何差距如此大的經濟氛圍,卻在經建會的景氣燈號上,同樣出現藍色的憂鬱?從經濟指標分析,拉下12月分數的最大元兇,就是工業生產指數與海關出口值,兩項指標加起來,就讓12月的綜合判斷分數比11月大減3分。
事實上,去年12月海關出口表現的確不佳,根據財政部海關統計,以美元計價,出口年增率只有9.1%;經濟部甫公布的外銷接單統計也發現,工業生產出現衰退0.3%,是94年7月以來最差表現,實質面指標表現的確不好。
若對照94年12月的情況,除工業生產年增率達9.27%,當年12月出口年增率也高達15.3%,顯示比較基期高是造成去年表現低落的因素之一。不過,現階段實質面成長力道疲弱不振,也是事實。
去年一整年,台灣經濟成長格局「內冷外熱」,所有的成長動能幾乎都靠外需挹注,今年在歐美國家經濟成長預測趨緩的情況下,投資以及民間消費等內需成長,對國家整體經濟推升的重要性更甚於往年。
因此,不管是學者認為經建會部分景氣指標已經不能反映事實,抑或是藍燈不代表景氣衰退,台灣實質面成長轉壞是個趨勢,景氣也的確跌落三年多來的谷底,不管是疲軟或是衰退,這的確是個值得注意的警訊。
【2007/01/27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