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08.22  中國時報

行政程序 拖垮「希望」

林倖妃



南亞海嘯重創南亞各國,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政府向民間募得四億多元款項在八個月後竟仍未出手;當時滿腔熱血踴躍捐輸的捐款人,此時大概也覺得被海嘯淹沒,熱情完全澆熄。政府重防弊反害利的做法,只會讓募款威信更加蕩然無存。



政府充當募款者角色,民間社會福利團體界早已屢屢質疑,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如此,新聞局為南亞海嘯募款時更是如此。



最被質疑之處在於,當時對外募款目的明明是為救援「災區災童」,募款後卻出現超過目標款項轉做救助國內貧童之用,和原設定目的根本不同,明顯違反募款誠信原則。公益團體募款有內政部監督,政府募款又有誰把關?



或許就是因為過去公益社團各自募款常引發糾紛,政府介入才讓人覺得有公信力。但當龐大的政府機器遇上急如星火的緊急救難或是國際救援時,呈現的卻是漏洞百出。行政效率緩慢早遭詬病,錢是否花在刀口上、專業在政府操弄下萎縮甚至消失也是問題。



九二一大地震帶給台灣的諸多教訓之一即是,募款該由誰募?以及民眾的善款該如何運用。新聞局應該是從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啟發」,才會在「一萬個希望」募款活動中提出成立信託基金,並由企業、媒體等成員組成委員會共同監督。



但顯然這樣的「新模式」還是不敵政府行政程序,事發至今八個月,民眾的熱情原來還停留在國庫內。大家赫然發現,當南亞海嘯發生,各國紛紛發起救援行動時,台灣竟然在國際社會中「缺席」,嘴巴說得很大聲,錢卻放在口袋內,遲遲拿不出來,還要社福團體代墊償。



募款是門大學問,政府在其中的角色不易拿捏,說穿了就是動輒得咎。過去被批評缺乏監督機制,現在設計委員會監督,卻一舉被審計部打亂陣腳就是最佳例證。這些發展在在證明,政府在募款方面應退居完全監督者角色,讓專業社福團體來進行,以免沒做好而惹來一身腥,落個與民爭利之譏。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