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門決策,始終如一

  • 2008-07-14
  • 中國時報
  • 【廖元豪】

     「眾望所歸」的馬總統與劉內閣上任後,從人事任命到政策決定,都讓人看來手忙腳亂,前後矛盾。「做到流汗 嫌到流涎」,民怨似乎也愈來愈高。有些人為他們抱屈,認為八年的爛攤子,哪有可能「馬上」變好,媒體及民眾實在無須如此急躁。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他們的「溝通技巧」不好或「姿態過高」,所以應該更軟調一點。

     其實這些只說出一小部分表面因素。馬劉體制決策程序,本質上延續了二千年以前國民黨時期,到民進黨執政八年,都沒有改變過的特徵|閉門、片面,及規避挑戰

     戒嚴時期不消說,即使解嚴後的國民黨, 至多也是邀集所謂的「產官學」共同決策。而且,當然是「官」來「挑選」他們所喜歡的「產」、「學」人士來協助決策。非政府組織、社運團體、反對黨,以及其 他異議者的聲音,鮮少在決策過程中被列入考量。即便是業界或學界的意見,如果根本上與政府有著不同立場,那也不會被考慮。

     在那段期間,國民黨對待「異議」的方法,只有「鎮壓」、「安撫」與「忽視」。舉例而言,當焚化爐或變電所的興建,在各處遇上居民抗爭時, 政府要嘛說「居民不理性」,要嘛出錢安撫。如果抗爭不激烈,就硬闖了再說。國民黨可說從來沒有誠心地「事前」與地方民眾協調、談判,並試圖找出雙贏的方 法。反而一次又一次隱藏訊息,把興建公共設施當作「機密」。等到民眾發現怎麼突然有個工程開始興建,憤而抗爭時,再來指摘民眾「不守法」、「不理性」。而 當時反對黨雖然在立法院可以發聲,但反正不到半數,無關大局,真正影響國民黨決策的機會是很少的。

     「決策前應全程保持機密」似乎是老國民黨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因此,當年法務部為促進行政透明化提出的「行政程序法」草案,行政院卻幾乎刪掉了全部涉及「決策透明與參與」的條文。好不容易在民間、學界,以及外商的壓力下,重新加上一點起碼的透明公開程序,國民黨卻下台一鞠躬。因此,當前這批回鍋的國民黨技術官僚,雖說「經驗豐富」,但可說從無「事前」與反對者、異議者交換意見甚至相互妥協的習慣。技術官僚的「專業」驕傲,顯現無遺。

     民進黨執政這八年,則將以往被國民黨排斥的許多民間團體納入決策體系。然而,決策方式在本質上依然不變|反對聲音是沒有對話餘地的。只是民進黨沒能「完全執政」,所以試圖發展出一套「行政單方決策」的憲法理論與作法。從核四停建、健保雙漲、三一九事件之調查、「正名」運動等事項,都悍然主張立法院無權參與,行政單方蠻幹就可以。

     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民主化雖然發展了許多年,但是政府官員依然沒有「與多元意見誠意對話」的決策習慣。他們總覺得:我選贏,我負責,所以一切聽我的。在這個觀點下,異議者或被當作無可溝通的死硬派,或被視為別有用心的尋租者。執政黨從來不相信溝通、對話與思辯。換句話說,這些人根本不相信民主政治!

     但今日畢竟是個民主時代,一意孤行,視反對意見如無物的政府,必將遭到反撲。「行政片面決定」或「天威難測」的決策方式,再也無法偷偷過 關。摸頭式的假溝通,也不可能長期發揮安撫的效果。馬總統既然願意對深綠陣營釋出善意,沒有理由拒絕跟其他異議者對話。如果馬劉政府能夠在這幾次打擊下, 拋開急著「馬上好」的迷思,逐漸學會事前進行廣泛且多元的深入對話,那其實也是台灣民主政治深化的契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