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光展、凌珮君、林偉民、林建農、蔡宗明/採訪】
耗掉十七億的閒置公共建設,該不該再砸卅億甚或九十億把它救回來?這是台南安平港的一場世紀大實驗。
安平港的改造運動,是要把「遠洋漁港」改建成「國家歷史風景區」,將經濟建設翻修成文化建設。其間,不僅加入觀光賣點,甚至大規模遷村,把安平古堡四周舊街廓百餘戶民宅遷走,因而引發爭議及反彈。
安平港是民國八十七年完工的遠洋漁港,本來是著眼遠洋漁業前景,希望和基隆正濱、高雄前鎮兩港一較高下。孰料,完工不久,因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施行,作業習慣全然改觀,遠洋漁船不再千里迢迢返台,投資十七億的安平港就此閒置。
安平港的第一次改造,是從觀光著眼。市府花六千萬將港內遠洋魚市場改建為觀光魚市,九十三年完工,一樓的生鮮市場、熟食區,二樓的漁業展示館、咖啡座,都建得美輪美奐。可惜,完工後因沒有招商啟用,再加上無人看管,空曠的魚市變成遊民出入的場所。九十一年四月,陳水扁總統提出安平港改建成「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構想,希望把漁港轉型成文化型的休閒場所。在「國家歷史風景區」名下,共有十二項子計畫,經費高達九十一億元。且需拆遷逾百戶民宅,引發極大的爭議。
安平港歷史園區除了要就現有設施作大幅翻修,也有不少重新規劃項目,諸如,將近海港區改為觀光遊憩碼頭,拆除造船廠興建亞太當代美術館,在漁光里另建舢舨碼頭,拆除近海魚市,另設活魚儲運專區等。漁業署官員對這些改變憂心忡忡,認為此舉從結構上改變了安平港區土地及水域利用,影響港區發展至深且鉅。
這場改造運動,還涉及前後工程的牴觸和重複。廿年來,安平漁港已投入近卅億建設經費,近年的活魚儲運中心、觀光直銷魚市場、舊港口重建等工程,又投入約四十六億元。現在為了配合新的園區計畫,不少港區泊地及岸上土地或建築又要轉移、縮減、拆除,與先前的工程不無牴觸或重複之處。
安平港的破網,會不會越補越大,目前尚難逆料。但如果政府不能設定停損點,而一再加碼,誰知道「安平追想曲」會不會變成「安平狂想曲」。
【2005/08/09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