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明岩】
海棠颱風過境,裙角將花蓮七星潭風景區生態工法修築的海岸護堤吹成一堆亂石;完工不到一年的海堤工程,證實經不起狂風巨浪的考驗。
在行政院全力推動生態工法政策下,經濟部水利署近年在花東海岸修築海堤,也配合「去混凝土化」改採生態工法,在海岸線上鋪大石頭抵銷海浪沖刷,取代使用多年的消波塊,七星潭海岸護堤就是其中之一,可惜,耗資一千一百多萬元的生態工法護岸擋不住風雨攻勢。
七星潭海堤原來就鋪有石籠基礎,水利署第九河川局主辦工程改採生態工法,包商以大石塊鋪排,完全不用水泥,這七百五十公尺長的生態工法海堤,營造「石頭故鄉」的特色,同時,把堤頂增高五公尺,增加緩衝面,也增加美觀。
這座全國首創生態工法海堤費時一年半、在去年十二月築成,僅才七個多月,即在海棠颱風吹襲下都移了位。有的疊成一堆,有的被沖到沙灘上,有的散落在公園綠地及自行車道上,慘不忍睹。由於石塊巨大,遊客還須爬經散亂的石塊才能有親水機會。
花蓮教育大學劉瑩三教授說,別說像海棠這樣強颱,就算一般輕颱,生態工法也難抵擋。即使是混凝土海堤或是消波塊,都未必能擋得住,所以不能斷言生態工法有問題。
劉瑩三補充說,從衛星照片觀察,七星潭海岸這幾十年一直在後退,不管採用什麼工法,都難以抗拒大自然的力量。七星潭有些投放消波塊的海堤,已有減緩沖刷、後退的功能。基於景觀、遊憩的考慮,河川局採行生態工法,相對於消防塊,還是「順眼」得多。只是,海堤是要保護堤內人家的安全,不能太理想化。
花蓮縣政府旅遊局日前已雇工清除沖上岸的石塊,旅遊局專員張志翔說,從風災得到的教訓,省思強浪侵襲與生態保育,要如何求取平衡?未來重建時,還要繼續使用生態工法嗎?或者是改採其他工法,並規劃緩衝區。
【2005/08/11 聯合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