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周宗禎、阮正霖、羅建旺
政府近年治山防洪普遍採用「生態工法」,是希望工程能與環境結合,達到永續的境界。這樣的努力,在一些濕地、溪流整治確實頗見成效,也很美觀。但在惡劣地形,工程條件險峻所在的山顛、海邊也迷信生態工法,極可能經不起大自然的嚴酷考驗,形成另一種公共建設的浪費。
去年敏督利颱風後,各地即陸續傳出生態工法失靈的消息。包括中橫德基谷關段以生態工法復舊努力了四年,卻在去年七二水災柔腸寸斷;雲林北港溪蔦松的堤防,也處處崩落。基隆河上游一段生態工法護堤也被沖得不知去向。
今年六、七月兩波豪雨,正以生態工法整治的美濃溪,帶給美濃五十年最嚴重的水患,連市區都淹水。美濃溪整治經費高達五億四千萬元,空前的淹水,讓生態工法備受質疑,立委鍾紹和直指生態工法治河失敗,是美濃淹水的主因。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台南曾文溪大內堤防,以及南投水里頂崁村的濁水溪岸。台南關廟休閒森林公園,闢建不到一年的生態步道上月全部淹沒。
宜蘭五結鄉錦孝橋上游的五結圳旁的土堤,在海棠颱風中,被大水削出落差逾一公尺的小斷崖。居民擔心,若結構持續惡化,一旦潰堤,附近數百戶村民安全堪虞,民眾質疑是好看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九二一震災後政府大力推動生態工法,推動數年來生態工法確實可見成效,但因為行政院的過度迷信,地方若不採取生態工法就無法獲得預算,導致一些工程條件不利的山川海岸,也被迫採取生態工法。遇上大風大雨,需要時間固結的生態堤防,就未必通得過考驗。
在野立委批評,行政院工程會官員迷信、盲目推動生態工法,才是公共建設失敗的元凶。成大地球科學系教授鍾廣吉就說:「生態工法只適合小範圍實施,想以植栽淺根性植物,去改變惡地現況,只能說是花拳繡腿,起不了多大作用。」
【2005/08/11 聯合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