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2009-07-28 * 中國時報 * 【黃樹德、石文南/台北報導】

 大台北地窄人稠,明明適合重運量捷運系統,為何當年偏偏要引進屬於專利的中運量,而種下現在系統整合困難的禍根?

 民國五十六年孫運璿當交通部長時,就開始討論興建捷運的可行性,當時台北市才剛升格直轄市,木柵、景美、南港、內湖、士林、北投等北縣六鄉鎮尚未併入,人口剛好破百萬,土地還沒現在值錢,加上時值戒嚴體制,只要政府有決心,施工絕對比現在輕鬆,且成本也不用這麼高,可惜寶貴歲月都浪費在口水上,足足廿年捷運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經濟快速起飛,台北市主要幹道從早塞到晚,市民怨聲載道,偏偏交通部主導的重運量系統仍遙遙無期,當時的台北市長李登輝決定另起爐灶,聘請專家赴日考察,準備引進工期較短、成本較低廉的中運量系統

 台北市政府手腳很快,沒多久就推出以中運量為基礎的捷運初期路網,交通部聞訊如大夢初醒,擔心主導權拱手讓人,加快重運量作業腳步,台北捷運爆發第一次重運量、中運量之爭,經建會最後不得不出面做和事老協調。

 經建會聘請的顧問以美國人為班底,對運量不大的中運量沒好感,比較傾向交通部主導的重運量,但為避免反彈,決定木柵線尊重北市府採用中運量,其餘引進交通部主導的重運量,台北捷運雙系統體制確定。

 中運量均屬專利系統,除非後續路網是同一家廠商承包,否則整合不易,且得標廠商容易予取予求,問題是運量不大,且不符合台北市實際需要,但當年若無木柵線扮演臨門一腳,台北捷運不知道還要拖多久,自然也沒有後來六線齊發的大手筆。

 台北捷運引進中運量有一定時空背景,追根究柢還是官僚政治作祟,沒有交通部的坐而不行,就沒有台北市政府的另起爐灶,自然不可能出現中運量系統,今天台北捷運也不會搞得烏煙瘴氣。

==

始作俑者這不清楚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