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林松青



從全台各縣市政府政風室清查閒置浪費的公共設施內容,可歸納出一個趨勢,即政府不重視經驗教訓,往往舊問題猶未解決,又製造出新的閒置設施;且一旦閒置,鮮少有鹹魚翻生的例子。



十餘年來,台灣因密集選舉,執政者和在位者已習慣運用公帑大肆建設,藉以表彰功在選區;不肖者,還藉工程發包攏絡樁腳。這種風氣蔓延各地,且中央、地方不分層級,廣泛運用。



政治動機與操作,往往掩蓋了專業判斷;譬如交通部補助在國立宜蘭大學建地下停車場,宜蘭縣政府曾指出不合適,但仍核定要建。今年初,花兩億餘元建設的地下停車場落成,迄今使用率極低,加入了閒置行列。



閒置設施一旦形成,很難翻轉活化。因為政府雖訂定獎勵民間參與經營措施,但各地有既成勢力;這些在地方上呼風喚雨的社團領袖、民意代表和政治金主,形成寡占的小圈圈,妨礙了專業團隊參與經營的機會。



其次選舉造成地方派系相互敵視,前任留下的爛攤子,後任不會積極補救,任令爛攤子存在,正可做攻擊醜化對手資料。



許多閒置公共設施,都是因為挑選的地點極不合適,先天不良,不論誰去接手都難以回春。因此有閒置的產業交流中心,遍訪知名物流企業,沒有一家願進駐。



台灣除台北市外,多數縣市缺乏舉辦大型商展的場所,政府卻分散資源,蓋了許多不易營運的小型展示館舍,與市場需求有違。政策上又阻撓兩岸直航,不見國際觀光客倍增,投資在地方的觀光休閒設施乃隨之黯淡。



閒置公共設施裡往往聞到濃濃政治味,這股味道不除,鹹魚何以翻生?



【2005/08/21 聯合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