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周/政治大學研發長(台北市)
教育部在十七日公布的大學評鑑,占了媒體相當大篇幅。但正確解讀這次評鑑結果的報導,相對有限。
媒體在報導這項結果時,最普遍、但卻是錯誤的作法,就是把看到的東西都加在一起,然後就說那個學校排名第一。但這份報告透露的和沒有透露的關於台灣高等教育的訊息,其實還有很多。教育部這次評鑑,採的是大學分組、學科專業分領域、評鑑指標分項的作法。解釋評鑑結果,也必須依據這個架構來分析。以筆者較熟悉的國立一組為例:
大學分組的立意很清楚:青少棒不應該被要求來與職棒對抗。不過,在運動競賽中,乙組的冠軍,常被要求晉級甲組比賽。你要繼續當乙組冠軍還是到甲組去頭破血流(但不一定輸)?每一個學校的答案可能不同,要看學校的目標共識是什麼。
學科專業分領域,就是要看各個學校的特色為何。台大家大業大,這次評鑑的六個領域都有,這六個領域也都被評為「表現較佳」。這樣的結果,全體納稅人應可告慰。台大沒有讓社會大眾失望。但台大是不是第一?難說。就規模的大以及品質的整齊來看,沒有那個學校可以比擬。但如果看每一個學校特色,交大、政大、清華(按筆畫排序哦),跟台大一樣好。交大、清華以理工見長,社會科領域規模都太小,都沒有醫、農,其他的三個主要領域都被評為「表現較佳」;政大以人文社會見長,不只沒有醫、農,自然科學與工程也都系所太少,主要的人文與社會兩個專業領域,也一樣被評為「表現較佳」。從這個角度來看,交大、政大、清華都不負社會期待,都打了全壘打。誰是第一?很難說,因為我們不知道同是「表現較佳」,到底得分的差距是多少。但如果有分數,誰算「掄元」,也不好決定。你覺得台灣在奧運比賽中,拿到兩面金牌比較好,還是一金兩銀三銅?
校務評鑑分成六個項目,是不應該與前面的六個專業領域加在一起來看的。就校務評鑑這一大塊來看,我們勉強可以說,得到的星星越多,學校的體質越健全。又,如果你認為每顆星星價值相同,換句話說,「國際化程度高」跟「通識教育規劃好」價值相等,那麼六個星最好。這樣看來,交大、成大五顆星,校務最健康;台大、清華都是四顆星,次之;政大三顆星,也還算健康寶寶。不過這些星星是不是要加在一起?見仁見智。例如,政大教學資源沒有被列入「表現較佳」,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數與老師數的比,是國立大學中最高的。意思是:同樣一位老師,在政大要照顧的學生數比在台大、交大、清華要多一半到一倍。學生分配到的教師資源因此是比較少的。這在以人文社會科為主的大學中,應該是常見的事。政大想要增加教師員額或是減少招生,恐怕都不是教育部會同意的。至於要用金額來計算實驗設備這樣的資源,政大當然遠不如台、交、成、清。可是換個角度,政大培養人才的成本不是就比較低了嗎?這算不算優點?
這次評鑑沒有被報導出來的各大學的評鑑報告,還有很多可觀之處,是媒體或是其他關心那個大學的那個領域最好的人,應該深入去咀嚼的。
【2005/08/20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