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永斌/台大土木系教授(台北市)



自古以來,治水就是長期的工作。蓋水利者,乃治好則利,治不好則害也。必須依循「水」的道理,而非「人」的道理,更非依「政治人物」的想像而行之。



日昨某工程前輩指稱,近日石門水庫因為搶救地區供水安置了諸多機具,使壩體安全受到考驗。此一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蓋石門水庫興建於民國五十三年,當時受地形及政府財力限制,壩體係採用土石堆積而成,也就是所謂的重力壩,完全依賴自身重量來抵抗側向水壓力;壩體的最後防線也就是壩心的防水心牆,係以黏質土壤夯壓而成,其功能在阻絕水路。從心牆向兩側壩面,則依級配漸變為透水層。



此種構造最擔心心牆受到傷害,斷水功能喪失,使得庫中之水經由壩體滲到壩外,因此不宜對壩體做過深的探測,以免傷及心牆的斷水功能。而今那位工程前輩所擔心的是,壩體加裝的臨時供水設施的震動,會不會造成壩體內部水壓的改變,影響其承載力,並危及壩身的穩定。只要想到水庫下游有數百萬的居民,不管你持什麼論點,都不能否定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



石門水庫是北台灣的生命之泉,也是台灣四十多年來經濟發展的要素之一。它今天所面臨的問題,不是應否加裝緊急供水設施,以解決桃園地區用水問題,而是「何以每次豪雨之後,水庫的濁度會如此之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都知道真正的原因,乃是上游山林治理不善,導致土壤沖刷之故,這是長期環境保育的問題。以石門水庫的關鍵角色,政府在投下八百億大力治水之時,是否能痛定思痛,發揮公權力,以保護整個水源流域,使之回歸應有之面貌,才是治本之道。



政府對於公共工程存有一種不正常的觀念,那就是沒事的時候,不理它、漠視它,等有事時再來個緊急動員、再懲處官員。須知地球因氣候變遷,體質大不如前,可能一雨變成災,也有可能久旱偏不雨。



在這種日趨惡化的環境下,水的治理就必須提高層級,授予公權力,尊重工程專業,以一種「近戰略」的思維去執行,不問政府更替,不分行政區域,以水為主軸,以流域為單位,代代皆以改善水資源為職志,如此才能保有永續的台灣,才能解決百姓的旱澇之苦。



【2005/08/21 聯合報】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