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2007.01.21
航天威懾 中共新戰略
◎陳子平
中共於本月十一日在四川省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以「反衛星系統」發射出一枚彈道飛彈,擊落了八年前部署距離地表八百多公里的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弔軌的是,美國國防部官員說,發射飛彈當天,美一枚實驗中的間諜衛星失去聯絡。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兩件事的關聯,但美國大為不安,多國紛紛表達高度關切。
中共軍力擴張程度一向缺乏透明度,但其發展航天科技,致力在反飛彈防禦系統的建構不遺餘力。世人所關心的是中共航天(太空、航太)科技的發展是否僅限於和平實驗任務,若延伸發展軍事戰略的用途,其背後所隱藏的戰略目標。
一九七○年中共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為全球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當時,「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核彈發展計畫,完全是先求有再求好的戰略思維,而後配合一九八○年「改革開放」政策,企圖建構外太空繼陸、海、空及電磁頻譜之後,成為第五度作戰空間。一九九九年美國計畫將台灣納入戰區飛彈防禦系統,旋即成立「軍事航天研究中心」,強調打贏高技術條件局部戰爭,最主要目標是針對以美國為主的外軍勢力干涉臺灣問題,極具「威懾」戰略的特質。
二○○一年一月共軍總參頒發新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將全國規範為陸、海、空軍、二砲、預備役、武警及科研實驗七大類部隊,組建一批「科研實驗部隊」。該部隊至少包括因應信息戰而成立「電子戰部隊」、「網軍」、「心理戰部隊」和為佔領太空制高點而成立的「天軍」。從「神舟一號」到去年「神舟六號」的發射,到日前成功的發射陸基彈道飛彈摧毀衛星,已證實共軍堅持發展兩彈一星(核彈、飛彈、人造衛星)跨越式的新軍事變革道路,在國防科技應用與自主創新的具體成果。
正如美軍事專家評估,「神舟」系列太空火箭其實是個「縮小版」的長程洲際導彈,太空艙則像是導彈彈頭,代表未來新型導彈將具備攔截與反攔截作戰能力,或者可以摧毀反飛彈系統所需的偵察衛星,並可和美國戰區飛彈防禦系統相抗衡。而美國防部《二○○六中共軍力報告書》強調:「中共國防大學防務學院院長朱成虎向媒體表示,如果美國在臺海衝突中以飛彈和目標導向武器攻擊中共,中共必須以核武來反擊美國。」換句話說,美國研判中共「積極防禦」的核心概念,已轉向「主動攻勢」的內涵,不排除使用核武與先制攻擊,形成具體有效的戰略威懾和反擊力量。
要言之,中共進軍太空已在為未來戰爭作準備,而現代戰爭所強調的C4ISR精準作戰,已可以應用於攔截、摧毀各種衛星和導彈的相關軍事作為,對於一觸即發的台海戰爭而言,將使台灣全島所受到的威脅更是十、百倍於往昔。
中共整體的國防轉型,已超脫軍事戰略範疇,和日前《二○○六年中共國防白皮書》所揭示的「和諧世界」、「新安全觀」等外交戰略相呼應,成為其提昇綜合國力之戰略選擇。我們可以斷言,中共的航天威懾戰略,其假想敵是美國,但另一目標無異聚焦臺灣。而我們要打一場「未來戰爭」,就必須準確評估中共現階段的國防戰略思維,如何前瞻太空戰力,加速我國防轉型,以爭取「制太空權」,實日趨急迫。
(作者為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學中心主任教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