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聯合報/李光儀】
2007.01.24 03:11 pm
民進黨立委上周大鬧立法院,國民黨立委作壁上觀,還扯出「挺馬派立委故意讓王金平難看」的傳言。無論傳言是否屬實,都印證了國民黨是個勇於內鬥、怯於團結應戰的政黨。最後,往往是對手得利。
翻開國民黨黨史,不難發現各種內鬥故事。短暫的容共後反共,接下來的清黨、剿共,險些便宜了日本人;抗日勝利後,中央嫡系和桂系等雜牌的明爭暗鬥,又讓自己元氣大傷,最後丟掉大陸江山。李登輝時代的主流、非主流之爭導致黨兩度分裂,國民黨失去了政權,但在後李時代內鬥仍未止息。
曾國藩治軍有一原則:「勝則舉杯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但在國民黨字典裡,似很難找到這兩句話。不管是過去的中央系、嫡系,主流、非主流,或現在所謂的馬派、王派,「讓功」、「相救」著實少見,倒是「爭功」、「看好戲」的人永不乏其人。徐蚌會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打死不出兵相救,這和王金平被羞辱時還有國民黨立委拿錄影機拍攝,只是程度上的差異罷了。
政黨存在的目的是要取得政權,政黨和政黨競爭、黨內同志彼此競爭都是常態,但這在國民黨內卻常變了調。一,競爭有時不為了權力,而是鬥意氣,「寧與外賊,不與家奴」;二,站在權力顛峰的幾位總自以為「捨我其誰」,周圍抬轎的人更不肯撒手,一定要拚個魚死網破。於是,內鬥到兩敗俱傷的歷史,一再重演。
國親這兩個同門師兄弟前天簽署了合作協議,但不能怪外界悲觀的是,從兩千年泛藍敗選以來,國親宣稱要聯盟、合作的次數,大概只少於陳水扁揚言「拚經濟」的次數。不管是明文簽約或口頭宣示,最後都還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從經驗邏輯看,很難讓人對這次國親合作抱持樂觀。
老毛奇教導他參謀本部的軍官:永遠要「做的比說的多」。要人不唱衰很簡單,把這句話聽懂、做到即可。
【2007/01/24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