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萬元的公共建設,再投入七十三萬元,會得到什麼?結果是什麼也沒有。桃園中壢一座九千萬元打造的立體停車塔,最後是以七十三萬元發包拆除,說明了兩筆公帑相加等於零的可怕算術。樂觀點,或許可以說幫市民抹去一個建設噩夢。
那麼,以十七億元打造的閒置漁港,可不可以再投入九十億元把它救回來?沒有人說得出正確答案,但謹慎的人都知道這種做法風險很高,尤其要把一座遠洋漁港改頭換面改造成國家歷史風景區,那已遠超出搶救的範圍。但戰戰兢兢的人沒有太多說話的餘地,在行政獨大的氛圍裡,只能等待時間來證明是非功過。
本報正在連載的「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報導,由記者從各地向讀者記述一連串公共建設冒險、輕率和失敗的故事,前面所述正是其中兩則。中壢被「消滅」的公六停車塔已是過去式,它記錄的是國民黨執政時代「一鄉鎮一停車場」政策留下的荒謬歷史。台南安平港的改造工程正在興頭上,從漁業經濟蛻變為文化觀光,正是民進黨政府「本土化」、「發展休閒觀光」和「台灣歷史書寫」浪潮下的多元混合體。計畫看來很有創意,但若考慮龐大的工程和投資,就不那麼美妙。
不錯,每一項荒唐的投資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口號支撐;也因此,我們才會有那麼多偉大的浪費。從比較平凡的項目說起,國民黨時代有「一鄉鎮一停車場」、「一縣市一焚化爐」的建設政策,民進黨政策在「社區總體營造」及「打造城鄉新風貌」的口號下,則繁殖出「一鄉一特產」、「一鄉一休閒」、「一鄉一館」等的發展策略。也正因為如此,短短六年間,台灣冒出了四五十座原住民文物館,多數外殼漂亮,卻內裡空洞,只能放著養蚊子。
同樣的,打著「關懷弱勢」的旗號,各地興起一陣老人會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殘福中心、農民休閒中心等設施。但一則缺乏相關人才及軟體規畫,二則缺乏營運經費,許多館舍根本無法向特定對象提供服務,不是閒置,就是當成一般商業場所經營。偉大的口號令人盲目,一心幻想著美好遠景,忘了掂掂手中有多少力量實現目標。
再讓我們審視那些更偉大的口號。在「永續經營」的口號下,「生態工法」被行政官僚供奉成治山防洪的唯一法寶,即使在險峻的山海地形,也堅持排除任何水泥。結果,山民努力建造的農場家園不堪一場颱風,柔腸寸斷的新中橫公路陷入被放棄的命運。迷信生態工法的官員照舊升官,留下的苦果由人民品嘗。
別忘了「兩兆雙星」、「新十大建設」、「挑戰二○○八」,以及其他許多我們來不及記住的光明口號。國民黨時代上癮的「工業區」開發,到民進黨手中變成了「園區」起造運動,以為冠上這兩個字,就象徵產業升級。於是我們有了各色名目的液晶園區、軟體園區、物流園區和客貨運園區。可惜,在政府閉關自守的兩岸政策下,許多著眼於大陸及全球市場的產業日漸萎縮或被逼出走。園區的時髦,能流行多久,現在台灣南北走一回,便不難看出端倪。
看到口號的虛浮,其實也只看到了事情的表相。必須了解的是:口號雖然讓官僚和民眾產生幻想及妄想,但那些提出口號的人其實一點也不脫離現實。或許可以說,他們是靠著製造人民的幻覺和夢想,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王國。只要口號能服務他們的政治目的,誰也不怕把口號說得太動聽。而且,口號越是神聖悅耳,就越容易得逞。扁政府近幾年編列了幾千億特別預算,不就塑造了一種不容挑戰的民粹氣氛,逼得在野黨不得不加碼跟進嗎?
看看台灣南北多少美麗的廢墟,你能不感到驚愕和氣憤嗎?過去人們常說,「錯誤的決策,比貪瀆更可怕」,現在我們可以說,「虛幻的口號,比錯誤的決策更可怕」。
【2005/08/15 聯合報社論】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