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主計處獨排眾議,在出超大幅縮水及油價一片漲聲中,不降反升地提高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0.02%,但從股價連續十餘日下跌、出超創二十餘年來新低、外人投資大減、民間投資不振種種令人憂心忡忡的現象看來,台灣經濟正日漸沉淪,不知何日能觸及谷底、翻轉回升。就目前官方的作為與經濟的走勢而言,除非奇蹟出現,否則難以樂觀。
出超急遽下滑,是一個最明顯的警訊。將經濟成長率細予解剖,能夠每年讓經濟比前一年更上層樓的,主要是三種力量:在各國均佔最大宗,約六成上下的,就是民間消費的增加;其次佔二成左右的國內外投資,通常更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再次才是政府可以直接左右以調節總需求高低的公共部門支出,大約佔一成多。消費的分量固重,但因其惰性極強,受到基本生活需求及習慣的影響,少有變化。就目前現實觀之,由於國內政局混沌不明,政策倒行逆施,連年經濟情勢低迷不振,平均所得不增反減,尤其近幾個月來,連實質薪資所得都明顯縮水,民間消費能不衰退即屬難能可貴。日來股市節節下墮,民眾的財富大受損傷,負面的財富效果將進一步抑制消費傾向;因而今年經濟成長的希望,恐怕無法寄託在這一部份。
公共支出本來是政府用以導引經濟走向的重要槓桿。但由於幾年來為爭取選票、討好特定選民,執政者大開支票,讓福利支出急速膨脹,反而壓縮到經濟建設支出與公共投資支出。另一方面,為了標榜政績,這幾年每更換一任閣揆,就搞出一個順口溜一般的新施政目標,編出大筆特別預算以為支應。結果財政負擔不斷加重,而討好特定人士的租稅減免又慷慨輸將,造成政府財政赤字大幅加重,每年都有大筆預算用於還本付息,更進一步壓縮政府以公共支出調劑市場之不足的餘地。我們反而見到,當國內總需求萎縮、經濟成長率倒退,亟需政府以擴張支出的政策激勵經濟景氣時,公共支出與公營事業投資卻反其道而行,不斷縮減,成為推促經濟加速沉淪的幫凶。
這兩大力量既然都無法寄望,則經濟能否成長,即唯賴約佔GDP兩成的國內外投資。在這約兩兆的支出中,以往國內投資風氣極盛時,本國人的投資加上外來投資即佔其大宗,而且動輒高達二、三成的增長率,更是直接挹注經濟成長率的重要泉源。近年來不利的國內投資環境導致投資資金大量外流、外來投資亦意興闌珊,民間投資一蹶不振,甚至大幅衰退,因而出超所代表的對國外投資,反而異軍突起,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率的重要力量。這正是今年前七個月出超金額創下二十餘年來新低,格外受人關注的基本原因。
如果過去不起眼的出超如今扮演著一柱擎天的角色,身繫台灣經濟興衰的重任,則前七個月出超大減,究竟只是偶發現象,還是代表一個新的長期走勢,當然更不可輕忽。我們十分擔憂,出超正長期趨緩,而且不消多少時間,就可能突破臨界點,轉為入超;則其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亦將立即由正轉負。同時出超長期下降若代表整個台灣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正逐步凋謝,則民間與外人投資更難寄望,甚至黯淡的前景還會拖累民間消費意願,帶動經濟成長的力量全盤皆墨;則四年前經濟負成長的噩夢就會再現,而且緊緊糾纏,無計擺脫。
多年來常有在野者警告政府不能忽視兩岸經貿,因為一旦每年對大陸數百億美元的出超消失,台灣將立時成為入超國家。對這樣的推論有識者不免嗤之以鼻;因為台灣對其他國家如日本之龐大入超,主要是進口中上游原材料零組件,俾於進一步生產或加工之後,大量銷往中國大陸供下游加工出口業者之需;所以一旦對大陸出超消失,對日本等國的入超也會如影隨形地大降。
我們逐漸發現,大陸以台商為主的下游加工業者正快速轉向。轉向的頭一個目標,是十年來積極經略大陸市場的南韓,後者正取代我們成為大陸第二大進口國。轉向的第二個目標,就是大陸本土扶植起來的中上游產業。在大量台灣資金、人才的投注,中共官方努力補貼扶持,以及台灣的政府用力壓制我們的優勢經營者不與大陸對手競爭的相輔相成之下,後者終於羽翼豐滿,開始蠶食鯨吞台灣廠商的地盤,與南韓業者聯手夾擊,使得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成長率銳減,導致出超重跌。但與此同時,我們卻發現不僅對日本的入超未相應減少,反而對南韓中上游產業的倚賴快速加重;我們嗤之為妄想的推測,竟然逐步成真。由此觀之,今年的成長率再三下修,或許只是一個序幕而已。
【2005/08/26 經濟日報社論】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