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高凌雲/特稿
國家考試是為國掄才,個人的政治立場無關他是否能擔任公職或取得專業資格,用政治立場或政治見解作為篩選人才的手段,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人才枯竭,專業倫理為政治偏見取代,政府決策與施政不是憑藉專業知識,而是依靠政治偏見後,對於國家的未來有什麼利益?
台灣經濟景氣不佳,投考公務員或是報考專業考試的人越來越多,國家考試的基本立場當然應該是為國舉才,讓專業知識符合標準的人們能夠躋身公共服務的行列,如果採用充滿政治立場的題目去鑑別考生的立場,那是政治歧視,是另一種不平等。身逢亂世,孔子曾感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現在的知識份子有投身公共服務的熱心,但是見到現在的考試題目,必然也有孔子一樣的感慨。
用政治立場去鑑別考生,與性別、種族的歧視一樣,等於是扼殺政府人才的多元化,讓政府變成一言堂,長此以往,未來政府政策的草擬、形成都在一元的環境中進行,容易與外界的實際情勢脫節,國民黨執政時期許多為人詬病的缺失,正來自於價值的一元化造成決策品質的粗糙,民進黨豈能不慎。
律師性格與國家領導有何關係?國家領導人重要的是領袖風範,能將國家帶到什麼樣的境地。如果有考生勇於批評律師性格不適合擔任國家領導,那不是批評當道,自陷文字獄恐慌中,如認同律師性格,是否又有逢迎拍馬的道德瑕疵,這無異是陷考生於兩難的考題,考試就應該只是考試,不該有政治考量在其中,不專業的考試,只會考出不專業的人,對國家有何利益。
【2005/08/27 聯合晚報】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