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4 中國時報
天外飛來風險
顧爾德
鐵氟龍會不會致癌?美國環境保護署由署外專家組成的委員會指出,製造鐵氟龍的全氟辛酸銨可能致癌;生產鐵氟龍的杜邦公司當然回應說,他們已經進行了很多研究,目前證據顯示,鐵氟龍不會致癌。你要相信誰?
彰化線西鄉的戴奧辛鴨蛋,禍首是不是台灣鋼聯公司?我們知道鴨蛋有世紀之毒,也知道在附近的這家公司排出廢氣戴奧辛含量過高。不過,環保署官員說,還不能確定兩者關連,因為沒有直接證據可證實戴奧辛如何進入鴨子體內。
吃美國牛肉會不會得變種賈庫氏症?專家告訴你,不吃帶骨牛肉,不吃髓腦神經組織,被感染機率極小。有多小?美國在台協會保證「絕對安全」,而一份今年初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以法國變種賈庫氏症為研究對象論文指出,法國人吃英國進口牛肉得病的機率低於百萬分之一。而且,研究指出,即使在動物肌肉中發現導致狂牛病的普恩蛋白,其致病率依然非常低。
多少人能完全理解上述三個案例數據、科學證據之意義?當美國牛肉是否要下架的爭議發生時,我蒐集一些狂牛病的資訊請教從事生物科技產業的朋友,但沒有獲得確切的答案──在一個分工愈來愈細密的社會,專家愈來愈精專於某個特殊領域,即使他(她)具備了基礎知識,但沒有看過那篇論文、不清楚某項實驗研究的前提條件,有責任感的人不敢隨便下斷言。
一般民眾連「全氟辛酸銨」、「戴奧辛」與「普恩蛋白」是什麼都很難搞懂,要如何去面對這些複雜、卻可能危及我們生命的公共議題?科學證據是否是一切爭議的最終解答?
在美國牛肉的爭議中,我們看到正反雙方都企圖抓住一些看似科學的明確數據做為依據。例如:疫區牛肉要七年才可以解禁、三十個月以下的牛是安全的,為什麼是七年、三十個月?狂牛病被證實至今才不到十年、一百五十多個人類變種賈庫氏症病例,我們真能期待科學界在對這個疾病瞭解有限之下,為我們訂出明確、清楚且可以完全信賴的邊界嗎?它是由全新的致病媒介傳染,不是與微生物獵人們奮戰幾十年、上百年的細菌、病毒。
有人認為,只要有風險、有致病機率存在,都要去避免它。進行管控風險的決策,必然帶來另一種風險,利弊影響都要評量。麻煩的是,我們沒有一套成熟評估機制。一九九六年,英國狂牛病新聞揭露時,輿論、在野黨指責梅傑內閣輕率或故意掩飾事實。不過,做為一個決策者,面對年產值六十五億美元的畜牧業,同時面對一個只有兩位數病例、並缺乏直接科學證據的新疫情,你該如何下決定?這個問題不能簡單地歸諸於「官僚麻木不仁」。
全球化的時代,各種風險跨越國界、階級快速地席捲全球。風險以及無法確認的資訊讓人恐懼不安。恐懼感讓個體更個人主義化地思考這些風險的影響。你可以不用不沾鍋、不吃鴨蛋、不食牛肉,但你還是不能確知明天會爆出什麼令人驚駭莫名的新聞。你不可能只想佔全球化便宜,而完全排除其不利。社會思想家建議,用公民社會中各種自主力量的對話互動處理這些讓社會恐懼的風險,凝具社會共識。只是,這個理性溝通的機制形成與運作,顯然敵不過突然狙擊的各種風險與快速的正反資訊傳播。如果這些風險問題不能解決,也許社會將變得更神經質、不信任、也更疏離與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