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5 中國時報
別低估勁永案對政府治理威信的破壞力
中時社論
勁永案經過連日發展,案情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涉案幅度與層次也愈見擴大。法務部高檢署鎖定金管會檢查局,徹查「禿鷹集團放空」,金管會心有不甘,隨後也成立小組發動「獵鷹專案」,反過來調查高檢署。在此同時,明顯涉及行政疏失的金管會檢查局長,仍官任原職,而行政院長未能直接協調指揮,無異放縱下屬單位互咬。
勁永案不但讓民眾充分懷疑高官大員操守,更暴露了政府在處理此一事件上的治理能力不足。就在金管會成立周年,陳水扁總統再度高聲疾呼「拚經濟」,並以金融遠景勾勒拚經濟藍圖之際,勁永案卻成了金融改革的最大負面教材。
勁永案發生後,金管會檢查局長李進誠成為高檢署黑金中心調查焦點,特別是一張他親筆所寫字條更引起非議。李進誠解釋這張紙條是他交給券商朋友,請業者協助查案的,不知道為何會跑到林明達的手上。此言姑不論是否屬實,至少堂堂金管會檢查局長所寫的機密查案字條,竟然會流入勁永案空頭大戶林明達手中,這當中,毫無疑問涉及重大而明顯的行政疏失。
這種行政疏失,如果發生在蔣經國時代,李進誠早就被行政院明令免去職務。然而,勁永案爆發後,只見李進誠大力自辯操守清白,對於字條流入空頭大戶手中,所涉及的行政疏失,毫無認錯悔意。而金管會自主委龔照勝以下,也對此視而不見,任令李進誠繼續擔任檢查局長,絲毫不避瓜田李下之嫌。金管會裝聾作啞,行政院也漠然以對,完全不曉得快刀剪除足以惡化局面的枝節雜質,反而旁觀坐視局勢潰爛惡化。
照理說,既然李進誠成為高檢署黑金中心調查焦點,為了李進誠著想,也為了金管會著想,更為了維護政府最起碼的威信、最起碼的尊嚴,李進誠應該暫時離開檢查局長職位。離開這個職位,並非表示李進誠有罪待勘,而是刻意維護,迴避瓜田李下之嫌,防杜外界悠悠之口,為日後平反清白鋪路。詎料李進誠、龔照勝、謝長廷都見不及此,李進誠依舊官任原職,使得外界觀感愈發不佳。
勁永案爆發數日後,金管會也成立專案小組,發動「獵鷹行動」,調查範疇除自家檢查局、證期局之外,赫然也把高檢署黑金中心包括在內。如此,等於和高檢署互別苗頭,政府機構互咬。金管會原本權力有限,只能循股市交易、金融機構往來途徑,追查資金流向。至於查辦案件所必須擁有的搜索權、監聽權、通聯紀錄調閱權、約談權,則都付之闕如。就在這種不平衡、不對稱的職能結構之下;卻選在勁永案案情爆發數日,案情喧騰,檢查局長成為焦點人物之後,金管會才決定成立專案小組,才決定大抓禿鷹,這很難不讓人認為,金管會此舉在於反制高檢署黑金中心,而其目的則在於防衛,在於自保。
令人不解的是,金管會與法務部的共同上級行政院,似乎無視於這種亂局,竟以旁觀者清的姿態,做超然立場狀。準此觀之,以後檢調要是偵辦警政風紀案,是不是警政署也可以成立專案小組,反向偵辦調查員與檢察官。這樣發展下去,政府機構動不動咬成一片,滿臉稀泥,形象何在?
當然,金管會在反咬過程中,也拋出若干不利於高檢署的黑材料,包括檢調單位三次打算搜索勁永,卻三次喊停,導致勁永股價異常波動。這顯示,勁永案內幕複雜,範圍廣泛,層次紛亂,高檢署也難置身事外,有必要徹底全面偵辦,給外界明確交代。
總統府與行政院都應該了解,勁永案不但攸關政府機構的整體威信,更是陳水扁總統拚經濟口號的反諷試煉,因而除了實質上必須讓全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外;若程序上,放縱金管會與高檢署像現在這樣互咬,對大局毫無裨益。在過去,此類案件可交由監察院。然而目前監察院處於停擺狀態,於今之計,還是應由行政院出面組成超然調查小組,同時調查包括金管會與高檢署在內的所有涉案各方,把所有內幕查清楚,給全民一個交代,才能稍微彌補勁永案對政府形象,所造成的損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