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當獵鷹者變成了禿鷹?
金管會檢查局長李進誠涉入股市禿鷹案,在金融界及法界都引起震盪。在李進誠罪證確定之前,各界所議論紛紜者,並不是司法定罪的問題,而是政壇風氣的問題。
有關股市禿鷹事件,檢調和財經高層可能有人涉入的傳聞,市場上耳語已久;輿論一直呼籲嚴查,卻始終未見動靜。這次檢調單位施出霹靂行動,直搗金管會檢查局;市井小民也許看得目瞪口呆,不敢想像「獵鷹者難道就是禿鷹」;但也有人毫不意外,認為金檢高層的風紀問題早該受到注意。禿鷹滿天飛,特定公司股價起伏與屢次辦案時機的巧合到了難以合理解釋的地步,又豈是當事人一句「爭權內鬥」就可廓清所有的疑雲?
李進誠涉案,對於金管會的形象是一大打擊。照理說,不但李進誠本人應知所迴避,暫時放下職權,靜候調查;金管會主委龔照勝亦應自清門戶,為維護金管會的公信力而全力配合並協助調查。結果卻如各界所見,金管會主管口口聲聲把涉案者「當成寶貝珍惜」,「證據拿來再說」,只見袒護之心,未見自清之志。這是一個像皇后的貞操那麼嚴肅的問題,金融業界多少人、多少資產都在金管會的監督和管理之下,原不容一絲一毫的風紀疑慮,卻就在權力的核心,被高檢署查黑中心發現了禿鷹的蹤跡。「誰來監督監督者?誰來管理管理者?」這是政治學ABC的問題,卻在台灣政壇官官相護、政商「一家親」的風氣中,成了一道難題。
金管會檢查局長涉案,尚未確定「不法證據」的部分,但已經查出的政商交往不避嫌的情節,已足令人非議。「避嫌」這件事,原是行政倫理的起碼要求,亦是為官者知恥守廉、自我把持的道德界限。令人遺憾的是,在今日台灣政壇,這條界限已被踐踏得面目全非,已經到了完全沒人在意、沒人遵守、甚至好像沒人知道其存在的地步。
在司法界,曾有為當事人親口承認的大法官打電話向立委學生「表示關心」的個案。在學術界,最近受到議論的國科會「候鳥計畫」,台裔青年來台實習,政府卻提供五星級食宿外加津貼。這次禿鷹事件中為部屬辯護不遺餘力的龔照勝,其本人曾在台糖董事長任內留下經營內部咖啡館為人質疑徇私的紀錄。這股幾乎是吹遍官場的「獵鷹者變成禿鷹」的習氣究竟從何而來?往上看,第一家庭近有以空軍一號提親的風波;各界記憶猶新尚有羅太太違規使用國安公務車、支領每月兩萬元「情工加給」的事件;第一夫人吳淑珍買賣股票以及遺漏申報所得,亦曾是新聞焦點;至於政商人士勤於「跑官邸」,更是坊間傳聞不絕於耳的話題。誰來監督這些監督者?誰來管理這些管理者?
放眼政壇,還有誰在乎「避嫌」這件事?台灣政治人物對於道德形象,已到了笑罵由人的地步;萬一涉及司法責任,也還有振振有詞的「證據拿到再說」的推搪餘地。風俗之厚薄繫於一二人心之所嚮,這「一二人」原該是樹立典範、影響官風、示範法治標竿、領導國家「向上提升」氣象的一二人;但是,如今從司法界到學術教育主管單位,從一般行政體系到職司金融監管大權的機關,不但「瓜田李下」這麼基礎的自律界限不守,政商酬酢、私相授受的界限也不守,五鬼搬運、內線往來的界限更不守。股市禿鷹滿天飛,寧非其來有自?
司法的問題應留給司法處理,希望法界不要讓民間又生「司法已死」的悲嘆。至於道德的問題、風紀的問題要把責任留給誰?傳統威權政治之下曰「風行草偃」;今日民主社會,但望人民有自覺的智慧和力量,否則長此以往,真不知伊於胡底!
【2005/07/02 聯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