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價猛然大幅上漲,可預期將帶動百物齊漲,民眾怨聲載道。本來,這次漲價事件的背景是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不盡然操之在我;但政府面對物價波動的重大民生問題,總不能表現出完全不知民間疾苦的態度。物價上漲的風潮,正是一次檢驗政府責任的機會。
物價蠢蠢欲動,消費者早就感受到警訊。最近以來,中油等國營企業猛打廣告,強調台灣的油價較鄰近國家便宜許多,像是在為油價上漲進行預告。但從行政院長謝長廷以降的政府官員屢屢拍胸保證,除非在特定條件下才會漲價,謝揆甚至還為水、電費暫時不漲作出承諾;結果,油價一次調漲百分之七以上,經濟部長卻以「今天漲、明天漲有何差別」回應民間抱怨。輿論質疑政府官員坐公務車不知油價貴,真是一針見血。
民眾的不滿感受從兩個方向湧現集中:一來帶頭漲價的是國營企業產品,「賺錢歸公,賠錢轉嫁民眾」的對比,令人難以心服;二方面,在亞洲市場普遍景氣頗佳的氣氛中,台灣的經濟卻陷入「保四」的苦戰,直接受害者即是人民的荷包。所得不漲物價漲,而且從汽油到學費無一不漲;物價波動置於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快速下降的背景中,民眾擔心的已不只是短期內支出增加的負擔,而是展望長期的苦日子又將到來!
當物價波動造成嚴重的民生問題,政府已不只是對平抑物價有責,更該對整體的經濟景氣負責。尤其,如各方專家所指出,台灣的出口競爭力遽降,多因政府管制西進的鎖國政策所致。政府不思開放,只一味將拚經濟的方案鎖定於提高內需;如今物價齊漲,消費者已在忍受著節衣縮食之苦,如何還有刺激消費的空間?一場物價和景氣的惡性循環眼看著將要展開,政府的責任和擔當能否表現出來?
【2005/08/07 民生報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