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08.08  中國時報

團結抵抗禿鷹

張鐵志



作為二次金改主軸的金控併購大戰最近越演越熾烈,媒體也開始檢視這個趨勢的陰暗面,例如中時在上週報導了金控集團的家族化與財團寡頭化的危險。



最近剛出版的一本新書對於金融併購風潮對社會的深遠影響,以及對金控作為當前國家主要經濟策略一環的正當性,提出了更系統性的反思。這本由資深媒體/工運工作者夏傳位撰寫的書《禿鷹的晚餐:金融併購的社會後果》,透過大量的深度調查,銀行員工生命故事的書寫,及旁徵博引許多國外研究成果,而對金融併購的風潮提出了深刻挑戰。



首先是對於金融併購所宣稱的種種好處,如可以提升金融市場效率,進行交叉銷售,或者銀行越大越好等預設,作者都引用國外例證挑戰主流思惟。他也指出金控公司的高額獲利到底是來自效率提升還是壟斷市場,也並沒有清楚的答案。事實上,連主流的《經濟學人》期刊都呼籲重視金融巨獸的風險時,我們對於「數大便是美」的趨勢又豈能不謹慎?



這本書更震撼人心的是鮮明地揭露金控併購的負面社會後果:包括金融人員的工作權喪失,中小企業借貸更加不易,及偏遠地區和中下階層民眾的金融服務權利被削弱。迄今為止的金融合併至少造成五千名以上銀行員工失去工作。同時,金融資源不僅被少數企業寡佔,對消費者來說,壟斷市場也會造成消費者權益受損,銀行服務對象也逐漸以上層階級為主。



放大來看,這本書的啟示不只在金融界。金融併購風潮其實是反映了台灣資本主義轉型的主要特徵:九○ 年代以來的經濟自由化引導了經濟資源的日趨集中化與財團化,並使得大財團對政治影響力更巨大;另一方面,不論是以產業升級或是提升經濟競爭力之名的經濟政策,都讓社會團結與公平正義的考量被邊緣化。以金融市場效率為名打造一隻隻難以駕馭的金融酷斯拉,可以說這個趨勢的高潮。



回到個人的層次,一如馬克思早就警告我們的:資本主義及其經濟學忽略了所謂勞工或勞動力乃是活生生真實存在的人。而除非是發生在你身上,一般人很難聽見那些被「利潤」、「效率」等概念所擠壓的生命的痛苦吶喊。



但這本書不只是呈現失業員工的酸楚與控訴,而是犀利地穿透許多普遍的迷思。例如,許多白領上班族常常認為被裁員的人只會是那些在體質較差公司的人,或者只會是那些工作不努力,或技術層次較低的勞工。在這樣的迷思上,主流媒體更常常灌輸給讀者的觀念是,只要自我投資、不斷成長,你就可以成為這一波快速經濟轉型中的贏家。所有的問題解決都端視你自己。



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實上,資本家追求最大利潤的短視邏輯,有時可能是裁掉整個部門,有時是薪水和年資偏高的人優先被裁員。而企業合併之後的用人原則可能是以關係和派系為主,不是你努力工作就可以生存下來。



所以,對勞工來說,要確保個人權益,不是只在於追求個人技能的自我提升,而是必須依賴勞工的集體行動來捍衛自己的權益。唯有在平時就不斷團結,壯大工會,在殘暴的禿鷹出現時,你才能真正具有堅強的肌肉去對抗。



不及格小學生的看法︰要對抗禿鷹就得跟賴鴨扁兩槍政權對抗!你敢嗎?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