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策的階級性格
羅嘉薇
最近政府陸續宣布委託旅行團體就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啟動對話、九月試辦澎湖與大陸專案人貨小三通、願同步商談兩岸客貨運包機等政策,似乎企圖在兩岸政策上反守為攻。行政院同意我方航空器飛越大陸領空當天,立即帶動台北航運股大漲。
相對於因應水果登陸議題時的跌跌撞撞,這一連串兩岸經貿開放措施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但這代表政府終於統整兩岸政策步伐,在國家利益與安全之間找到了新的平衡嗎?恐怕並不盡然。
「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兩岸經貿政策操作至今,其實已變成政客的文字遊戲。在中共片面宣布開放台灣水果零關稅進口前夕,陳水扁總統才說:「做不好有效管理,我們寧願不再繼續開放。」行政院長謝長廷也呼應:兩岸經貿政策「評估若不能有效管理,便將考慮是否退縮。」
顯然,當時為了阻擋水果登陸,政府便將「有效管理」無限上綱。然而,當中共願以外匯的損失換取「統戰」效果,完全陷於被動的台北,竟火速端出四項「積極開放」的政策,把「有效管理」完全拋諸腦後。其變臉之速,暴露決策性格的取巧。
再看扁政府兩岸政策說詞的反覆與矛盾。直到七月廿八日陸委會網站上張貼的「台灣水果輸銷大陸問題」說帖前,政府強調的都是「對大陸市場不能過度期待」、「對台農業統戰是當前中共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也是製造台灣內部矛盾的工具」、「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咁有呷好康?」彷彿區區賣水果之舉,將讓大陸有機會圖利台灣農民,危害國安莫此為甚。
那麼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客貨運包機啟航和航空器飛越大陸領空,難道就不必對大陸市場或中共的政策有所倚賴和期待?政府難道可以天真地相信這些交流項目在北京眼中與統戰無關?比起企業家和工商界動輒將有「十萬個家庭要照顧」作為非與大陸為善不可的理由,為何農民賺點蠅頭小利卻顯得罪不可赦?
由於企業界與基層民眾所分霑的利益不一致,兩岸政策本來就有階級屬性,但這種階級屬性卻被民進黨政府操弄到極致,真的吃定農民比較死忠嗎?
【2005/08/06 聯合報聯合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