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8 中國時報
調整水價是時候了!
李鴻源
受到馬莎颱風影響,石門水庫的原水濁度上升,自來水廠無法處理汙濁的原水,因此只好採取分區供水措施,民眾抱怨連天。事實上近年來桃園及北縣等地區幾乎每逢颱風就缺水。過去幾年來個人就不斷呼籲,石門水庫已經是個高齡老舊的水庫,因為淤沙造成每年缺水四億噸,而桃園科學園區卻仍積極開發招商,新的社區不斷在開發,如果沒有適當法令節制,未來大台北地區的缺水夢魘將從偶發性變成經常性困境。而在北台灣已經沒有開發大型水庫的空間下,用非工程手段進行節流才是根本解決之道,政府應該適當調整水價,讓節約用水不只是口號和政治問題,而是讓國家永續發展的良方。
現在我們面臨的困境是,大台北地區面臨缺四億噸的供水。至去年為止,石門水庫有八千七百多萬噸的淤沙,而且每年的淤沙量都一直在增加,使得石門水庫庫容減少,而清理一噸淤沙的成本約三百至四百塊台幣,試想八千七百多萬噸的淤沙要一一清除,得花上兩兆多的驚人代價,而且這些淤沙要丟到那兒又是另一個頭痛的問題,現在水利署公司雖然試圖以分層取水的方式來降低濁度,但這些都是治標而不是治本的方法。
台灣缺水嗎?其實台灣還有很大的節約用水空間!問題出在我們的政策無法將水資源做整體有效的運用。台灣每人平均每天用水三五○公升,而歐美國家每天用水卻只有一五○公升,歐美國家的水價一度高達台幣四十元,台灣的水價卻是台北市一度七元,台灣省一度九元,台灣自詡為GDP一萬四千多美金的已開發國家,用水量卻是歐美的兩倍多,而水價則是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的水平,就連中國大陸的水價都足足是台灣的兩倍多!大家可能不知道,目前建造一座水庫開發原水的成本一度是廿二塊錢,而海水淡化的成本更高達四十元,相形之下更凸顯台灣水價的不合理,水利署為了反映成本,多次在行政院提出水價調漲方案,都被打了回票,事實上合理調漲水價對一般民眾的生活並不會造成太大負擔,反而是企業受到的影響及壓力會比較大,試問政府究竟是在為民眾還是為企業看緊荷包?
歐美國家以合理的水價讓民眾體會水資源的珍貴,同時強制企業回收水資源的比率必須高達90%以上,節約用水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反觀台灣,政府提倡節約用水已經二、三十年,但卻僅止於道德勸說,並沒有政策的配套,民眾及企業團體甚至政府機構自身根本不會想節約用水;同時過低的水價也造成自來水公司沒有經費可以進行管線更新,台灣的自來水管線漏水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幾。於是,民眾平日因為水價過低浪費水資源成性,遇到颱風卻又陷入缺水危機的窘境。
大台北地區缺水,民怨四起,政府處理民怨的模式通常是讓官員下台負責,這一回自來水公司董事長李文良向行政院長謝長廷口頭請辭;不過缺水問題不是讓誰下台就可以解決,政府應該改變決策的邏輯,從政策面根本思考,讓民眾及企業團體都能做到最基本的節約用水,接著再考量城市開發及國土利用的前提下,進行全台水資源的有效調配及運用。尤其現在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管理也就更顯重要,然而至今台灣並沒有一套精確而完整的水文資料,因為基本資料的蒐集吃力不討好,長期在選票及經費的考量下總是被犧牲掉,造成今日面臨水災或缺水問題時,沒有一個精準的水文數據可做為政策規劃及執行的依據。
人體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水就是生命,沒有水我們將什麼都不是!目前全世界有十二億的人口沒有乾淨的水喝,在開發中國家有六成多的人因為飲水引起疾病,世界上更有二十億的人沒有汙水處理系統,所以他們必須和自己所排放的汙水、廢水共處,這些都是非常嚴肅的議題。而身在台灣,飽受缺水苦時,是否也應該重新思考珍惜水資源的必要性,從調整水價開始,建立水資源合理的運用政策,也為世界水資源的永續發展盡一份心力。
(作者為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前省水利處處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