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政部統計處在8月8日公布了今年7月份的海關貿易概況,結果累計1-7月的出超只有7.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了40.2億美元,也因此引起了媒體的注目與討論。



許多人開始擔心這樣的低出超會不會成為常態;我們認為,要回答此問題,還是得回歸到其原因的探討。基本上,影響一個國家的貿易進出口的主要變數,包括本國商品輸出地區人民的購買力,此為所得效果,也與國際景氣有關;另外是價格因素,此部分又涉及兩國間商品實際相對價格及匯率因素;再就是貿易結構的問題,例如,台灣對於日本長期貿易入超,便不是景氣或價格因素所能解釋的。



利用以上的因素來觀察此次的貿易出超縮減情形,也許可以回答低出超是否會成為常態的問題。首先是國際景氣的回軟,這部分是所有國際預測機構的共識,今年相較於去年全球貿易成長幅度,少了3個百分點,以上半年的各國出口資料來看,台灣由去年1-6月成長25.76%,降為今年1-6月只成長6.78%;日本由22.23%,降為7.22%;韓國由38.37%,降為10.77%;新加坡由23.87%,降為14.01%;而馬來西亞則由19.34%,降為12.19%。



以上出口年增率幅度的下降,各國有別,而以台灣及韓國受創為甚,顯然主要的理由與年初此兩國匯率大幅升值有關。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在亞洲各國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均受到國際景氣回軟之影響,而台灣與韓國又因匯率而加深傷害。不過,這是出口部分,在同樣出口成長減緩的同時,為何獨獨台灣出超大幅滑落?



我們回頭來看台灣上半年相較於去年同期,到底是什麼項目入超大幅增加或出超大幅減少?若以油價、國際景氣、產業外移及其他結構性等各項因素來看,油價上漲直接造成石油相關原物料進口金額的擴大,影響超過30億美元,單單對沙烏地阿拉伯及科威特逆差便擴增了16億美元;而國際景氣則影響空白光碟或磁光碟的出口;筆記型電腦順差大幅減少則是因為產業外移;競爭力仍不如人(尤其相對於韓國)的結構性原因,則有DRAM、液晶裝置、數位無線電話機、對二甲苯等,而使得前七個月我國對韓國逆差達到43.5億美元。另外,對日本逆差所增加的 24億美元(前七月逆差達192億美元),仍集中在機械設備上。



至於台灣對中國大陸貿易的部分,前七個月出超的金額並沒有減少,達到267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反而小幅增加了3.6億美元,相較於其他國家對中國大陸順差大都減少的情形來看,已屬佳績。日本上半年對中國大陸的順差,由去年的 114億美元降至59億美元;新加坡由11億美元降為4億美元;馬來西亞也由50億美元降為44億美元;只有韓國在去年對中國大陸砸下62億美元的投資下,上半年對中國大陸順差金額由170億美元增加至185億美元。



事實上,以台灣每年對中國大陸超過500億美元的出口順差來看,在世界上已是絕無僅有的例子,就連每年擁有千億美元順差的出口大國日本也辦不到。因此,我們可以反向思考:排除油價及國際景氣因素,為何亞洲其他國家在對中國大陸出超縮減的情形下,其整體貿易順差還能維持,而台灣即便穩住了對中國大陸順差金額,卻仍無法維持整體的出口順差?



短期間,按政府的估計,今年整體貿易順差應可達到30億美元,也就是下半年約還有22.5億美元順差空間可以努力;倘若扣掉上半年非常態購買的商品,如飛機及高鐵電車等不再額外增加進口,再配合著出口旺季的來臨,尤其是上半年我國在歐盟市場表現不盡理想,但一般預估歐盟下半年景氣應會稍好,並且配合著台幣的回貶,全年30億美元的順差也許可以達到。



但長期呢?事實上,由對我國出入超國來看,台灣從中國大陸每年所享有超過 500億美元的順差,大部分一轉手便繳給了日本及韓國,恐怕這才是真正結構性的問題;台灣在國際分工的供應鏈上,已被牢牢地嵌在日韓與中國大陸之間,日本是老問題,台灣對日逆差規模隨著台灣對中國大陸順差擴大而擴大;韓國卻是新問題,DRAM與液晶面板均是我國重點產業,但每年卻仍需由韓國大量進口。



因此,我們認為,長期出口順逆差的問題,還是得回歸本質的探討,也就是產業競爭力的增減。欲破除低出超常態化的疑慮,對日韓的斷奶,終究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2005/08/13 經濟日報社論】



-----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