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5.08.11  中國時報

又見擴大公共投資

管中閔



八月五日工商時報報導,總統在聽取行政院「九十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簡報後認為,為了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行政院應研議提高公共建設計畫與經濟發展支出的可能性。總統的指示就是政策,我們幾乎可以想像,隨之而來的就是各部會努力編寫擴大公共投資的計畫與預算。



過去五年中,台灣經濟經歷了二千年核四停建的震盪,二○○一年的嚴重衰退,以及二○○三年SARS的衝擊,經濟成長的腳步一直顯得踉蹌。在這段期間,同樣是「為了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政府也曾一再推出各種增加公共支出的政策,希望藉此創造景氣的榮景。這些政策中犖犖大者有:預算八千一百億的「八一○○,全民啟動」,五百八十四億的「擴大公共建設方案」,兩百億的「擴大公共服務就業方案」,五年五千億的「新十大建設」。而政策與方案中的各種細項,更是琳琅滿目,無所不包。如今有的政策人去政息,有的早已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但還有一些方興未艾。對於利用擴大公共支出的財政政策以刺激景氣的作法,經濟學家一向有仁智互見的看法,而爭論此一政策的優劣注定徒勞無功。但對於政治人物不能審時度勢,動輒以擴大公共投資或支出為手段,甚至視此種政策為促進景氣的靈丹妙藥,這種施政思惟卻有值得討論之處。以二○○三年為例,當時SARS肆虐台灣,百業蕭條,多數人對於各種擴大公共支出方案遂抱持肯定的態度,所爭論的無非是作法而已。但去年的經濟已開始呈現好轉,如今的經濟情勢與○三年並不相同。作為GDP主要組成的民間消費與固定資本形成,去年與今年均能維持一定的成長。後者的成長並不亞於九○年代的成長幅度,而前者的成長雖較少,但亦高於過去五年的平均。景氣既未陷入衰退,又何必另服特效藥?



撇開台灣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不論,今天最令人擔憂的不在內需,反而是外部因素。一方面石油價格持續攀高,不僅增加產業成本,也推動物價上漲,這些都對經濟成長不利;另一方面,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對外出超銳減,達到歷史新低。出超減少不僅來自進口增加,也有出口貿易衰退的因素 (如對歐貿易的劇降),這對仰賴出口貿易甚深的台灣經濟自然又是一種警訊。但這些國際因素,顯然並非擴大公共支出所能解決的。



除了目前推動擴大公共投資與支出的成效可疑外,此一政策也必須付出一定代價。由於公共支出增加將造成總需求擴張,對於已經在上漲的物價與利率將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此時擴大公共投資,也將使政府的財政缺口更形惡化。這些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長期上對經濟成長更加不利。



經濟情勢千變萬化,所以經濟政策重在能因時因地制宜,而非不加判斷的套用或沿用。在一九七○年代因能源危機而衰退的台灣,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的確曾經發揮了挽救衰退的作用。然而時移勢遷,今天從內外的角度來看,繼續擴大公共投資與支出都是一帖未能對症所胡亂開出的藥方。



過去報載台灣的醫院喜用抗生素,導致細菌抗藥性越來越強,一旦病人病重時才發現所有的抗生素都已無效,而使群醫束手。擴大公共投資與支出本也是經濟衰退時的救急手段,如今一用再用,怎不令人擔心?



(作者為中研院經濟所特聘研究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Starshit 的頭像
    BiStarshit

    BiStarshit

    BiStarsh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