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4 中國時報
鬧了兩個月 還是白忙一場!
中時社論
不出意外,立院臨時會在朝野各有所圖的情況下,還是開不成了!朝野政黨也照例開記者會把責任全推給對方,一邊罵對方不能「苦民之苦」,一邊則指控對方「假治水、真軍購」,口水吐得是不少,立院難得甲級動員一次,好不容易幾乎全員到齊的情況下,就是決議「不開會」一件事,亦就是表決結果是「大家不必做任何事」。換言之,從六月底就鬧著要開臨時會,吵到八月快中旬了,九月新會期也快開張了,結果還是白忙一場。立院形象老是拉抬不起來,這不就是現成的範例?
記得我們早先曾奉勸在野黨,何妨善用自己能掌握的專業,好好去審議《水患治理特別條例》,也曾呼籲執政黨,如果這筆預算真的是「急民之所急」,那在臨時會中就好好審這一個法案就夠了,至少大家注意力都在這一個法案上,理性討論的空間反而會出來,包括預算編列有無太簡略,有沒有綁樁的嫌疑等,都有個真相大白的機會,最起碼朝野合作做成一件事也好,不是嗎?但當我們看到執政黨在協商時一次搬出六個爭議性法案都想要弄進臨時會審議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預知情況不妙,臨時會是肯定開不成了。
理由很簡單,軍購條例、監委提名審議等法案如果沒爭議,正常會期早通過了,現在也沒任何跡象顯示朝野在這些法案上已經出現妥協空間了,那麼有什麼理由可以推論朝野在臨時會召開後會突然「平常心」起來,讓所有的六個法案都過關?執政黨相關人士在對外發言時,談的都是治水條例沒通過會如何如何,結果在野黨願意談治水條例了,到朝野協商時卻又一次夾帶要審議六個法案,而且都是高度爭議性的法案,這不擺明的就是要讓臨時會的召開破局嗎?這一點我們對執政黨的操作確實是有些不解。
至於王金平說臨時會開不成,是親民黨要陳總統一個道歉,而且還說問題「真正的癥結就在這裡」!如果這個說法屬實,我們真的覺得親民黨也很無聊,一個政黨要不要為民眾把關審法案,繫乎總統要不要給個道歉,什麼時候了,還鬧這種小格局的意氣?假如陳總統未來就是鐵了心不道歉,親民黨立院黨團是不是從此以後就不問政了?對於陳總統當初在電視訪談中對宋楚瑜訪美時與陳雲林見面的指控,我們曾一再呼籲陳總統應提出進一步的證據,有或沒有只會有一個答案,畢竟這涉及兩位政治領袖的誠信與名節,但陳總統爆了料之後就再也沒澄清過什麼,此舉允當與否,社會自有公評,況且爭議也已進入司法程序,喧囂一陣的「民親合作」自此更是過眼雲煙。親民黨該做的事,就是扮演好在野黨的角色,如果圖個半天就只圖陳總統一個道歉,不是把自己也做小了?
講句實在話,臨時會既然破局了,朝野也就不必花太多時間去彼此指控了,反正誰也討不了太多的便宜,不如就把精力放在九月馬上要開議的會期吧!對執政黨而言,立院的人數劣勢已經是個改不了的現實,如果強推在野黨不可能接受的法案,那就是存心搞朝野對抗給民眾看,這種畫面過去幾年大家已經看夠了,這一點相信也是行政院長謝長廷宣揚共生和解的主因。而行政院在編列下年度預算時刻意縮減歲出規模,同時將若干軍購預算項回歸正常預算編列,這都是務實的作為。我們建議執政黨既然已經有了一些緩衝時間,何不將治水條例也拿回去重新研擬修正一下,在野黨早先的若干批評並非全無道理,若是屆時條文還是原封不動搬進新會期審議,萬一碰到哪個黨團有異議必須拖四個月才能表決,豈不比現在還更糟糕?執政黨必須面對的現實是,要在「朝小野大」國會生態中覓出路,能選擇的唯一做法,就是尋求不斷的妥協與對話。
對在野泛藍陣營而言,人數上的優勢並不意味凡事都只有「抵制」一途,而是在「制衡」的是否有理,邁入新會期之前,怎麼讓在野的角色做更合理的發揮才是重點,譬如說監察院已經停擺那麼久了,在野政黨就算對監委提名名單再不滿意,透過同意權行使來制衡就可以了,甚至全部不同意也可以,這樣窮耗下去,只有雙輸一個結局。在野黨既然有本事讓臨時會的召開破局,就在下個新會期中拿出更像樣的本事吧!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