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0 中國時報
紅衛兵與藏鏡人
朱偉誠
先聲明,請不要用台灣制式的反共偏見來汙名化「紅衛兵」所代表的意涵,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紅衛兵,許多是有著高貴的理想主義情操,為他們所堅信的理念來奮鬥推行的,而那些理念若抽離來看也未必有錯,甚或具備動人的激進性。只可惜這終究是個手段高度爭議的、深陷在種種潛在政治力量與設計之中的強迫型運動,以致其進步性終究不敵所謂「藏鏡人」在幕後操控的政治算計。
新聞局撤除七家有線電視頻道執照引發極大爭議,可說是意料中事。但民進黨執政以來的媒體紀錄不良,多記上一筆其實差別不大,倒是在過程中積極參與,以及事後大體支持此一決策的若干媒體專業學者、社會團體受創很深,批評意見多有一概視之為「御用學者」或「政府打手」的看法,我則以為未必公允,或至少失之簡化,以致錯過這此中所牽涉到的、更複雜而值得深思的改革實踐課題。
就我個人所知,在這些媒體學者與社團當中,有不少是真懷抱著媒體改革的理想、想要藉由公民社會的介入來改革台灣媒體亂象的。他們認為,公權力自由放任的結果,只會使得媒體為大企業掌控以作為純粹牟利的工具,而其內容的炒作八卦與偏向腥羶色幾乎是必然的結果。然而作為一個私人資本而言,公眾又幾乎完全缺乏監督與介入的機制,這樣將只能不斷的惡性循環。所以才會主張公共化媒體的建立,以及此番利用審照的契機要求媒體設立公評人制度(這是他們認為的重點所在)。
然而何以這樣的觀點對台灣社會大眾而言仍屬陌生?以致這次的爭議鮮少朝這個方向發展,相關的論述也就得不到反覆論辯與形成公民共識的可能。不是說這是與閱聽大眾權益密切相關的公權力行使嗎?何以換照爭議出現時竟如青天霹靂,而有批判能力的公眾至今也仍未被說服,或甚至並不熟悉這套觀點?反而我們見到改革者在記者會上如左右護法般坐在新聞局官員的兩側,其中一位在面對被撤台記者質疑時,甚至威權地以「你是代表誰?你代表該新聞台嗎?」來遏止質疑的聲音,完全忘了受公眾所託的審議委員必須向「任何」公眾交代的基本職責。
而社會上的質疑聲音,又豈能一概以誤解、模糊焦點、不懂專業來加以摒除?減少新聞台真是解決媒體亂象的有效方法,還只是達到另外目標的策略手段?而以導正新聞品質為訴求的審查何以結果竟是砍掉了電影台與情色台?而另一個想要跨足媒體的大企業富邦會不會進來填補這些空缺呢?凡此種種在技術層面上相互矛盾、與前述理念也有衝突的審議結果及後續,公眾看不懂其改革邏輯何在,卻也沒人出來釋疑,於是公眾開始懷疑背後是否有政治力操控,或其潛在的真正目標為何,也是很自然的事。
而民進黨中常會決定力挺新聞局相關決策,以免日久生變,則更啟人疑竇,因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躲在政客改革名號背後的,往往是見不得人的政治陰謀或利益勾當。媒體資本家固然可能是公共利益的大敵,但在台灣不成熟民主的現實之中(我們不是英國),政治力當然更常是亂源所在,改革者若不能對藏鏡人進行同等監督,並以公眾為主要訴求對象,則不是不可能淪為政治工具的紅衛兵。
-----
留言列表